军校的事很快被赵顼拿到了朝堂上议论,出乎意料地是居然很顺利地通过了。这点让王雱与杨涵瑶感到了一丝惊讶。可很快地,夫妻二人便明白了其中的原由。
这条政策明显还是针对武人的,政委的制度正好可以防止武人做大。朝中不少有识之士也意识到现在的政策明显对于武人的掣肘太大,导致他们再也不敢勇猛作战,长此以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现在有了政委制度,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武人做大为乱,如此一举两得之事,这帮文官自然拍手欢迎。
而且官家也说了,先设立军校,以军校为试点,而后慢慢放之全国,这正好迎合了保守派大臣们的想法。而至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激进派,既然老王同志都举手表示同意了,其他人自然也就没意见了。
所以,闹了好久的大宋朝堂上难得地迎来了一片祥和之气。军校之事,三三编制,军衔制度,政委制度居然全部通过了。
这对王雱与杨涵瑶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局面。而至于那些亲王,郡王等宗亲也是拍手欢迎。
这些人等于都是被国家圈养出来得,既不能出仕也不能为官。无所事事下,可不就是可了劲地造人么?家中子弟太多了,挑出一两个庶子去军校,以后没准也是条出路。
再说这名声也够响亮,皇家军校,校长便是当今天子。那可是正儿八经地天子门生,光这份荣耀就足够吸引人了。
当然,这份荣耀还得靠自己去争取。也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去得。第一批学员就在各位大臣与皇室宗亲中选取,得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方能结业。
当然,入这校门的门槛也不低。除了要家世符合外,还得有些学问,虽不要求熟读四书五经吧,起码这基本的功底要有。如果能懂些兵法地,那最好了,可破格录取。
这事既然是王雱提出地,那招募学生的重担自然也就落在了王雱身上。只是耐人寻味地是,官家还特意下旨,由吴国长公主协助。
这就有些意思了。想起一些传言,不少明白人都觉得恐怕这位吴国长公主真要走到前台来了,官家这是为她在造势。因此不少人动了心思,打算去与杨涵瑶套套近乎,一时间,吴国长公主府那是热闹非凡,每日都有不少人来拜访。
不过出人意料地是,这位长公主直接把人都拦在了门外,说身体不适,不宜见客。
这让许多人都感到了一丝不满。大臣们的孩子还好说,毕竟公主是君,他们是臣;可对于那些同为宗亲的人来说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了。
特别是那些亲王,郡王的嫡子们。都是家里的小祖宗,哪受过这等闲气?那些庶子们倒还好些,毕竟在家中也不怎么受待见,杨涵瑶的身份又高出他们太多,见这些人闹也不符合,都躲得远远地,他们是来为自己博前程得,可不是来找麻烦地。
吴国长公主深受三代帝王信任,一些庶子心里都明白,在这儿,莫说是亲王的嫡子了,就是亲王来也讨不到什么便宜。
那个宁王就是最好的列子。跟长公主做对,人家鸟都不鸟他,直接去了琼州,看起来好像宁王赢了,把杨涵瑶与王雱逼到了那荒蛮之地去。
可仔细思量下,再看看她回京后官家给得封号,以及王安石的上位可不就清楚了么?
这一家子,女主人是长公主,男主人又是侍读,公公是百官之首,女方的娘家更有一位大将军,就这等势力,谁惹得起啊!
光一个天波府就够他们受得了!杨文广可不同于一般的武将,人家那祖上为了大宋可是把命都搭进去好几条,杨老令公被俘后,更是不输气节,宁可饿死也不为辽官。
再加上他们可是四知堂的人,乃关西孔子杨震之后,说他们造反谁信啊?
所以别说是他们了,就是他们的爹来了也捞不着什么好处。看着几个亲王,郡王的嫡子们作死的样子,这些庶出的孩子们感到一阵幸灾乐祸,完全有看好戏的心思。
可杨涵瑶再次出乎他们意料了,那些家伙闹了半天,人家愣是闭门不出,就跟那宁王一样,拳头打出去了却打在了棉花上,可把人给气坏了。
随着军校的落成,挑选学员也进入了尾声。赵顼为此还特意书写了军校的名称,还发表了一番就职演说,整个学校的气氛立刻热烈了起来。
各大报社也纷纷报道了此事,不少平民百姓闻听后,也纷纷露出羡慕的眼光,顺带着还发起了牢骚。
在他们看来,这是不公平的现象。特别是那些读过点书却又没家世的人就更不满了。
纷纷给报社投稿,发表自己的意见。这一现象引起了赵顼的注意,连夜召集大臣商量后,便下了个圣旨,诏告天下,以后军校会对所有人开放。
而现在却只是尝试建立军校,故而暂且不对平民百姓敞开大门。有了天子这番话,大家的不满总算消停了,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军校上面,很好奇,一群王公贵族子弟上的学校会是什么样?
不管百姓们如何议论,这军校总算是落成了。开学第一天,校长赵顼发表了演讲,主要也就是鼓励大家勤于训练,要听教官安排之类的话,还有就是忠君爱国了。
斗罗书:(www.douluoshu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