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子淌着眼泪谢恩,这是皇后在她未发病时拿的主意,但此时皇后娘娘却茫然不知了。
护牧队和陈九夫妇都有重赏,贵妃感谢他们还想着这些人,示意他们可以启程了,回西州不必传扬皇后的病情,以免乡亲们挂念。
这些人的遗憾,还有没能在启程前再见皇帝一面,听贵妃说,皇帝陛下正在忙什么大事情,谁都没功夫见了。
……
赵国公这些日子一直做恶梦,梦见贞观皇帝对他怒目相向,斥责他以一品国公之尊,视事的格局为什么却很窄小。
先皇在长孙无忌的面前痛哭流涕,与长孙皇后一起质问他:金徽皇帝登位之后,他身为一位舅舅、国公都做过些什么。
赵国公在梦中依然惧怕于先皇的威严,坦白说自己收过褚遂良在渭河边的上万亩良田,金徽皇帝原谅了,并将田地都赐给了他。
坦白说在程重珞的证供抵达长安时,他用计骗过徐惠,并致她寻过短见。金徽皇帝也原谅他了。
坦白说,在他得知了房遗爱的行凶计划之后,没有声张,而是将之视作了一次清除房府势力的机会。
只是在此事上出现了,严重的误算,因为皇帝在离开曹王府时,并未说过圣驾的去向,他以为面临危险的是高审行。
当然还有坦白他对李恪的戒心,并暗示御史大夫重新搅起归林居的波澜,目的当然是针对吴王李恪。
但又没算到房遗爱会做出这样大胆的举动,他低估了房遗爱在名、利以及男人的尊严同时被人无情践踏时的过激反应。
赵国公已有数回在梦中惊醒过来,浑身都是冷汗。
每一次,赵国公都暗自庆幸这只是个梦,但梦由心生,以后关于金徽皇帝的往事,他下决心绝不再想了,人都得面向未来,而且晋王将是他唯一要支持的人。
赵国公在么子长孙润去凉州上任时,曾仔细问过他的看法,当然是对朝政的看法了。
国公已经被自己的心思搞糊涂了,想听听长孙润的意思。
出乎他意料的是,长孙润的看法极其简单:金徽陛下怎么会败?父亲你是怎么回事?净想用不着的。难道行事一向不拘常理的陛下不立太子、立个太弟就将你乱成了这样?
赵国公毫无办法地看着老儿子,暗自摇头,凉州都督还是太没经验了,皇帝便是长孙润心幕中的不败神话。
西楚霸王又怎样?神话就是用来被打破的。
他叮嘱老儿子,到了凉州任上,理事时一定要成熟些,不要想当然,不要辜负皇帝陛下当初的一番美意。
长孙润却道,“父亲,你不要劝我了,想一想父亲该如何做好你的大司空便是,如何摸一摸陛下的心思,多替陛下担忧。”
赵国公无奈的苦笑,看来老儿子还活在梦中呢。
不过有他赵国公在位,长孙府的未来希望还是在老儿子身上,长孙冲仍然没什么希望。
至少在自己的有生之年,赵国公不会让长孙润跌什么大跟头,希望等自己老迈的时候,这家伙总该成熟起来的。
长孙无忌再替他的外甥——皇太弟李治操心,总这么下去不是个事!
大明宫虽然有凝血宝珠,但金徽皇帝的身后事必须及早有个交待,这样李治才能尽快上位。
眼下众多在京的亲王们,只是被李治用阻绝大明宫信息的方式,阻绝在稍远的一层。如果时间拖的再久,人人都知道了皇帝驾崩的消息,时局会朝着哪方面发展?恐怕心生想法的亲王之中,又要再加上个吴王李恪了吧。
还有大明宫的皇后和皇妃们,也该早拿主意。
不然李治怎么搬入大明宫?
按着晋王一向的作派,赵国公猜这些先皇的遗孀们,大约不会出宫了——直接划归到李治的名下便是。
毕竟这些女人们个个出色,尤其是柳皇后、樊淑妃、德妃和贤妃,都是远超晋王的原班“人马”的人物,不然这些人安排到哪里去?除了大明宫,安排到哪里去都令人婉惜不已。
这样也真是不错,柳皇后失忆未好,弄不好将来的新皇后便是樊淑妃的。
有关秦皇替淑妃备嫁妆的话题,赵国公也知道,看来不算无风起浪了。
赵国公进不了大明宫,却能进入东宫。一次散朝之后,他入东宫见李治,委婉地向李治提到了关于大明宫中这些女子的建议。
李治自初五后,一直没有同赵国公提过大明宫的事情。
而这一次只有甥舅二人,晋王又同他的舅父发怒了,“国公,你以为寡人稀罕这个储君么!最适合者是寡人的皇兄!可,可是他……”
他再也说不下去了,好几次欲言又止。
最后只是冷冷地说道,“皇兄中箭其实已不是什么秘密!但是国公!寡人再叫你一声舅父,这么多日了,舅父到底想过几次寡人皇兄的伤情?反倒担心起皇后的出路来!”
赵国公自问,他一次也没有想到过金徽皇帝的伤情。认为既成的事实多想无益,对新时势的冷静分析,对下一步的准确判断才是他该做的。
但李治的话,还是让赵国公感到有些难为情,李治怎么也像长孙润一样幼稚?又像先皇在梦境中一样的刻薄了!
赵国公痛苦地说道,“殿下,陛下之不幸,多想有益么?老夫不想伤心,只想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!”
晋王道,“舅父,若以后寡人也遭了什么不幸,你是否也这般淡然?那时你会拥护谁呢?拥护寡人的濮王兄么?”
赵国公听出了晋王语气里的冷淡,这可以理解,不过,国公恰恰是从晋王这句充满了负气意味的话里,确认了大明宫里刻意隐瞒的实情。
那么赵国公府的选择便没有错了。
李治虽说不比金徽皇帝雄才大略,但只要他能平稳上位,亦不失为一位中规中矩的皇帝。甚至此时便可判断,今后李治会比金徽皇帝更加依赖赵国公。那么对赵国公来讲,也算利大于敝了!
最明显的一件事已然说明了这一点——你看金徽皇帝定下来的大部分大政都被晋王殿下一板一眼地执行着,唯独皇帝一直谋划着设置的夏州都督府、以及风传不已的、由郭孝恪出任夏州都督这件事,晋王却一个字都不再提了。
只有这件事是赵国公府和江夏王都不大感兴趣的,长孙无忌猜测:李治驾驭不了这件事,因而不了了之了。
郭孝恪不出世,那么李治会更加倚赖赵国公。
以长孙无忌的判断,郭孝恪失去了金徽皇帝的庇佑,以他那个四面漏风的过往经历,八成也不敢作此想了,郭孝恪经不住御史台的一次弹劾。
斗罗书:(www.douluoshu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