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:行走坐卧
中国古代讲养生都在行走坐卧之间,这是高级养生法。
一般从清晨开始养生,如早上起床第一是叩齿,按摩身体,再摩脸、摩头,然后徐徐咽下唾液;
第二是起床,撒尿(并咬牙、吸气),然后喝温热水。
第三是活动全身,打易筋经。最后练一个睡功。做这些养生,一般人很难坚持,没有时间。只能循序渐进,有选择地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养生活动。
养生是修行,是预防生病的学问。坐对了养神,站对了养骨;女性盘腿气不外泄,男人扶膝可固胃气。
我国传统养生学中,提倡“坐如钟,立如松,卧如弓”;老百姓也常说:“行走坐卧皆功夫”。
以坐养神。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矫正扭曲的脊柱,还能通过适当的静坐休息,使人心平气和,进而促进毛发、皮肤、睡眠的健康。坐姿可根据自身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,如端坐、靠坐、盘坐等,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,坐一段时间后应起身走动一下。入座时,动作要轻、平稳;入座姿势要端正、自然,上身正直,下肢自然屈曲,不要含胸弓背,更不要跷“二郎腿”。
古时候的女人都是盘腿,让腿坐在两脚上。这样可以把下焦气堵住、锁住,使气不外泄,暗合女人的“藏”。古时候男人的坐一定是要“虎背熊腰”,两手撑膝,两只手的手心正好护在膝盖上,据称男人这样可以固摄胃气。现代男人在双手按住双膝的同时,可加以按摩,先按顺时针转36圈,再逆时针转36圈,重复2次。这样可增强膝部关节和腿部肌肉的力量,对防治膝关节疼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、下肢静脉曲张及小腿抽筋等症效果明显。
以立养骨。适当站立,可使骨骼肌迅速地收缩舒张,激发躯体的新陈代谢,疏通经络,且能使气血下行,有利于大脑休息。站立时,身体应自然、平稳,两上肢自然下垂,挺胸收腹,上身不要倾斜,两下肢受力均匀,不宜固定某一侧。要戒久立,久站不动,躯体重量全由下肢承担,不仅易使脚软、足麻,足背踝部浮肿,且易引起小腿静脉曲张、腰腿部关节炎等病。有史料记载,通过站立还可养肾。就是两脚尖和两脚跟并拢,使腿也靠在一起,均匀放松地站立,然后闭上眼睛,此时会有一种身体微微晃荡的感觉。这个方法很简单,但却含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里面。下肢并拢是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地结合,对培补肾气有特殊的作用,还比较容易使周身气血连为一个整体。
以卧养气。最科学的睡姿是侧卧,因为侧卧时,身体的脊柱略向前弯曲,即“卧如弓”。这种姿势下,四肢比较舒适,肌肉最松弛,有利于消除疲劳。其中右侧卧是最合理的,可以避免心脏受压,有利于心脏血液回流,并对食物的消化,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大有益处。床不宜太软,以硬板床加较软而厚的褥垫为宜。孕妇睡觉宜左侧卧位,以避免右侧压迫腹部下腔静脉,造成宫内胎儿慢性缺氧。同样要戒久卧,否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出现精神不振。
养生常做四个长寿功
1假梳头:双手食指微屈,以指尖接触头皮,从前额到枕后、颞侧至头顶做来回梳头动作,头部温热感为宜。2干擦面:两手做掩面状,五指并拢,由额头向下拂面,反复做30次。3轻叩齿:双唇微闭,上下牙齿轻叩20次。4按太阳穴:双手食指指腹压在太阳穴上顺、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。
女性养生:延缓衰老的7大美食
1、石榴: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带皮榨汁效果更加
娇艳欲滴的红石榴已经被证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。它含有一种叫鞣花酸的成分,可以使细胞免于环境中的污染、UV射线的危害,滋养细胞,减缓肌体的衰老。有研究表明,鞣花酸在防辐射方面比红酒和绿茶中含有的多酚更“厉害”。
2、樱桃:樱桃汁能帮助面部皮肤嫩白去皱清斑
自古以来就是美容果。樱桃汁能帮助面部皮肤嫩白红润、去皱清斑,是不少美白产品的最爱。樱桃不仅富含维生素C,而且含铁极其丰富,是山楂的13倍,苹果的20倍。除了含铁量高之外,它还含有平衡皮质分泌、延缓老化的维生素A,帮助活化细胞、美化肌肤。
3、葡萄:抗老保湿的佳品
它含有大量葡萄多酚,具有抗氧化功能,能阻断游离基因增生,有效延缓衰老;它还含单宁酸,柠檬酸,有强烈的收敛效果及柔软保湿作用。另外,葡萄果肉蕴含维生素B3及丰富矿物质,可深层滋润、抗衰老及促进皮肤细胞更生。
4、柠檬:可促进肌肤新陈代谢抑制色素沉淀
柠檬中含有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。此外,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、柠檬酸,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,对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、延缓衰老及抑制色素沉着等都十分有效。
5、柚子:含有的一种柠檬酸已被普遍应用于护肤领域
由某研究机构进行的2005项研究证实,柚子的气味能令女性比男性看起来平均年轻6岁。现在,柚子中含有的一种柠檬酸已被普遍应用于护肤领域。这种成分能帮助死皮细胞代谢和排出,从而使皮肤回复光滑、重现光彩。
6、黄瓜:有效对抗皮肤老化减少皱纹的产生
它的味道鲜美,脆嫩清香,备受瘦身人士的推崇。而且它富含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多种糖类和氨基酸,以及丰富的维生素,为皮肤、肌肉提供充足的养分,可有效地对抗皮肤老化,减少皱纹的产生。所含丰富的果酸,能清洁美白肌肤,消除晒伤和雀斑,缓解皮肤过敏。
斗罗书:(www.douluoshu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