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利的战役形势下,仍旧准备了一个口袋阵来对付“镰刀”,指挥官命令一下,合众国飞行员们的士气随之而有所好转,毕竟没有人喜欢被撵着屁股痛打,哪怕只有一线希望翻盘,总好过面对敌人而无所作为。
在无遮无拦的天空战场上,设置伏兵,听起来似乎有一点天方夜谭,实际上却是经常出现的寻常战术。
看一看眼下的情形,海面上战机无所遁形,f/a-18e/f本身也不是一种雷达隐身战机,在迎头态势下怎么说也会在一百公里外被“侧卫”发现,“伏兵”一说就显得很无稽,然而考虑到战斗机雷达的工作模式,除非对手根本不想打仗、只是开着vs模式来观光游玩,否则只要进入导弹制导的工作模式,机扫雷达就不可能在一心照射目标的同时兼顾整个视场的扫描刷新。
战斗机上的雷达,工作原理和人眼完全不一样,前者在任一时刻只能看清一个张角很小的锥面、后者却可以同时看清整个视野(准确说也不尽然,人眼只能看清黄斑上的投影图像,所以在看书时目光还是要一行行的移动),如果不持续的周而复始扫描整个视场,就没法得到全面的空情讯息。
明确了这一点,空战中的所谓“伏兵”就不难理解。
单机出动的白色二十号,在接战之前,还可以凭借雷达扫描而发现前半球的每一簇敌机,但是既然是打仗,那么总要发射导弹、并进入制导流程。这时候机载雷达就会变成“管中窥豹”一般。紧紧盯住目标附近的一小片天空。其他空域什么情况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。
这时候,如果其他探测手段跟不上、目视观察又不可行,专注导引的战机就不知道其余敌机的动向,也不会知道周围是否有其他敌机在接近。
机械扫描雷达的这一特点,或者说就是重大缺陷,平行世界里的战斗机基本上都得忍受,哪怕是像an/apg-71、n011之类的先进雷达也不例外,区别只在于照射目标的时候能不能“顺便”扫描一下附近空域。
但是机械扫描的天性。决定了这种“一心二用”不能成事,总体上讲,只要装备机扫雷达,战斗机的作战状态就只能在搜索和攻击之间二选一,所以现代空战的参与规模至少也要两架,这样在发动攻击时,可以安排至少一架战机处于搜索模式,不至于大家全都变成紧盯目标的睁眼瞎。
基于这样一种特性,认定俄国人的机载雷达没那么先进,“镰刀”又总是一个人单枪匹马。美国人自然会在这上面想办法。
必要时,u.s.navy甚至不惜安排诱饵吸引“死神”的注意力。其他方向的战机则高速迫近,这样也许就能制造一些机会,甚至可以让这家伙手忙脚乱、继而狼狈脱离接触——是的,美国人的奢望仅限于此,指挥官们根本没把“击坠‘镰刀’”考虑在内,概率为零的目标是不能用来指导作战的!
当然,这么一种考虑,只能是指挥机构内部的秘密,传扬出去的话又会打击一线人员的士气。
在军心萎靡的危急时刻,泄露负面消息当然万万不可。
面对孤身来犯的“镰刀”,挂载agm-84的一群“大黄蜂”急忙趋避,高空护航的f-14d已经在用aim-54c导弹头前开路,远方天空的红海军su-27k同样爬升到优势高度、使用r-27系列导弹拦截低空来袭的敌机,双方的海空较量已经拉开大幕,包围“镰刀”的作战也到了紧要关头。
使用两架f/a-18e/f前出诱敌,等到机载rwr截获了n011系列雷达的连续照射信号,驾驶诱饵的美国飞行员立即发出暗号,同时双机转向加速脱离,以一种十分标准的诱敌战术去尝试迷惑“镰刀”,给其他方向跟进的友军战机制造机会。
面对正前方来袭的两架敌机,白色二十号果然选择了照准攻击,还先后发射了两枚r-77。
斗罗书:(www.douluoshu.com)